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团内通知>>社会实践>>正文
长安大学赴河南“黄河水文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圆满完成
2017-09-01 21:03     (点击: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既是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自然河,又是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哺育了我们伟大民族的成长,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卓然风骨。黄河也是一条极其难治的河流。黄河宁,天下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民群众和黄河建设者除害兴利,综合开发,古老的黄河,在人民手中,沧桑巨变,岁岁安澜,润泽华夏。

长安大学赴河南“黄河水文调查”暑期社会实践,一方面是要调查黄河中下游段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在水文站的具体实际运用,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团体呼吁群众保护黄河及其周边生态环境,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8月21日,实践队来到第一站——郑州市。同学们考察了位于邙山半山腰处的邙山提灌站。邙山提灌站在郑州供水工程中被称为郑州市的“生命线”。队员们查看了管道,泵站以及提取的供水。提灌站的工作人员对于提灌站的工作设备和重要意义做了详细的讲解。邙山提灌站在上世纪70年代供水以来,承担着郑州百分之七十的供水任务,南水北调工程实行供水后,提灌站现在承担着郑州市百分之十的供水任务,并作为备用水源,依然在解决城市用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关于黄河治理,大坝修复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的问题,实践队员们与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获益匪浅。

同学们徒步来到了黄河岸边,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的宣传活动。由于游客较多,在黄河岸边有一些丢弃的纸屑和包装袋,队员们身体力行,开始进行垃圾的清理,并呼吁游客朋友们一起加入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队伍中。黄河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母亲河”,黄河的生态环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护母亲河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此次宣传活动旨在增强游客们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意识,还一片绿水青山。九曲黄河一份情,两岸绿林四季清。黄河母亲与华夏儿女同在!

同学们还来到花园口水文站,吴站长热情地接待了同学们,向同学们介绍花园口水文站的历史,数据测量的技术以及对于黄河监测的重要意义。花园口水文站是黄河边上的第一座数字化水文站,于1938年花园口掘口后建立,日常监测的数据有水位,流量和含沙量,除含沙量之外,其他的数据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的实时监测。随后,同学们前往黄河大堤,查看黄河各历史水位线,实地观看了水文站工作人员黄河水位实测。

8月24日,同学们前往洛阳。实践队来到王城公园进行文艺表演并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节目包括:开场舞,相声,手语操,朗诵,合唱等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演出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与游客朋友们交流沟通,呼吁大家从我做起,爱护我们的母亲河,保护其周边生态环境。

同学还来到小浪底风景区。小浪底工程处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控制着黄河百分之九十的水量,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小浪底工程建成后,使得黄河下游的防洪能力从6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

随后,同学们前往白马寺水文站,郑站长接待了同学们。白马寺水文站建于1955年1月,日常工作分为采样、报汛、整理三部分,监测的河流为黄河的支流——漯河。水文站包括三个断面:基本断面,上断面,下断面。测量流速时使用的是缆道测验,水文站的工作人员还为我们演示了测量过程,以便同学们非常直观地了解学习。

8月26日,同学们来到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三门峡大坝。三门峡大坝始建于1957年4月,是建国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此次实践队来到三门峡大坝风景区,正赶上大坝泄洪,只见黄河水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四溅,蔚为壮观。大坝上写着“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八个大字。足以说明黄河上的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到此,长安大学赴河南“黄河水文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

通过此次实践,同学们实地考察了黄河沿岸的水文站和水利枢纽工程,了解了国家关于治理黄河的水利工程,丰富了专业知识,激发了同学们努力学习专业本领,增强专业技能,为国家的水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决心。同时,同学们也饱览了“不尽黄河滚滚来”的雄伟气势,充分领略了黄河灿烂文化和华夏文明的神奇魅力。黄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是沿黄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决定。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并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