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团内通知>>社会实践>>正文
长安大学赴延安暑期实践队“追寻传统文化瑰宝?公益伴我行”暑期实践圆满结束
2017-08-24 21:28 建工团学新闻中心    (点击: )

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延安,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今为国人精神故园。延安是文化之城,是革命圣地。逶迤延河水流淌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巍巍宝塔山伫立着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为探寻传统文化,传承延安精神,并寻找两者在构建中国梦伟大目标中的作用与内在联系。长安大学赴延安暑期实践队于2017年7月9日至16日奔赴陕西省延安市,在朱文婕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七天的“追寻传统文化瑰宝?公益伴我行”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旨在探寻陕西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深入了解学习,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次暑期实践活动得到了共青团延安市委、延安市电视台、延安市八一敬老院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剪纸艺术家高河晓、民歌艺术家王建宁、延安大学孟万春教授等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接待。

全体实践队员抵达延安

 

追寻传统文化,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10日上午实践队前往延安市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拜访著名剪纸艺术家高河晓先生探访学习陕西剪纸艺术。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有图必有意,剪纸文化具有民间灵魂和气息,早已超出“室人装潢成轴,易薪米以自给”的单纯装饰品和交易商品的范畴,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高先生潜心研究剪纸20余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队员们欣赏了高先生的多幅作品,其中,16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和15米长的《百龙图》令队员们惊叹不已。受高河晓老师的影响,队员们不禁拿起剪刀和红纸,学习并制作了简单的剪纸作品。队员赵雅芬在接受延安电视台《百姓关注》栏目组采访时说道:“剪纸是一件很好玩的事,但是想要剪好,却不是一件易事。剪纸是我们一项传统文化,它需要年轻人去把它发扬光大,去传承,去发展。”此外高河晓老师亲手剪制长安大学校徽赠予长安大学赴延安实践队。

高河晓老师正在剪纸

 

11日上午实践队员前往陕北民歌传承基地,拜访著名民歌艺术家王建宁老师探访学习陕北民歌艺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陕北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艺术结晶。王老师为实践队员生动形象地讲述了陕北民歌的起源与发展。在和实践队员就陕北民歌的唱法风格与传承创新等问题进行探讨时,王建宁老师说到:“创新是陕北民歌在时代变迁下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将普通话与陕北方言相结合,既突出了陕北民歌的特点,又利于广大民众在理解歌词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和弘扬陕北民歌。”互动交流后,王建宁老师即兴演唱陕北民歌《摇三摆》,歌声洪亮,感情饱满,震撼人心。使队员们感受到了陕北民歌深厚的感染力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建宁老师为实践队员即兴演唱陕北民歌

 

12日上午,实践队员前往延安大学方言研究所拜访了著名汉语方言研究学者孟万春教授了解学习陕北方言以及陕西省语保工程推进情况。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国家语保工程)自2015年启动至今,已完成全国130多种语言中的近百种,占全国语言种类的80%左右;完成总体规划1500个调查点中的1073个,占规划总量的72%。而陕西省在一年内完成了对全省107个县方言文化保护工作,大大超出了原定每年10个的限额,延安大学方言研究所发挥了重要作用。孟教授讲解了陕北方言的来源和发展。陕北方言最初由明初山西移民创造发展,其特点为发音短促、不区分前后鼻音,同时保留了古语独特的发音及用语习惯。孟教授诙谐幽默的举例介绍陕北方言“解(hai)不(bu)下(ha)”,其发音与“害怕”相似,易在交流中被误解。孟教授讲话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实践队员聚精会神地聆听了孟教授的讲解,并向其学习简单的陕北方言。孟万春教授最后意味深长的说到:“使用方言,胜于收藏,念念不忘,才有回响,只有让屡屡乡音活在民间,方言文化才能薪火相传。”临别之际,孟教授称赞同学们关注传统文化的行为,并将其所著《陕北方言与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接触研究》赠与实践队员学习和研究。

孟万春教授为实践队员讲解陕北方言特色

 

13日、14日下午,实践队前往延安市胜利广场与延安市知青秧歌艺术团成员交流学习。实践队员感受到现场浓烈氛围,纷纷拿起纸伞、扇子,加入队伍跟随鼓点切身感受了陕北秧歌的魅力。

继承红色精神,探访精神故园

14日上午,实践队前往延安市八一敬老院慰问革命老兵,实践队员为老兵们表演了精心准备的节目,节目包括舞蹈《中国美》、手语表演《没有什么不同》、情景剧《金色的鱼钩》、合唱《当那一天来临》以及形意拳表演。精彩的节目勾起了革命老兵内心深处的记忆,革命老兵盛情邀请实践队员共同演唱《团结就是力量》和《东方红》。情至深处,老兵们为实践队员讲述了当年可歌可泣的战争故事。老兵们情系国防建设,在看到实践队员展示的当代国防现代化建设成果时,感慨万千,连连称赞,并嘱托实践队员要努力学习,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报效国家。听着老兵们的革命故事,看着老兵们身上的战争烙印,革命老兵在实践队员心目中的形象愈发高大。临别之际,合影留念,精神矍铄的老兵敬军礼,实践队员宣誓。新老两代人,共同为中国梦,强军梦立下了无声的誓言,此情此景感人至深,拍摄者秦虎山同学在现场频频落泪。在八一敬老院,实践队员明白,是坚强勇敢的革命老兵,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用他们的普通,成就了这一方不普通的圣地。

15日、16日实践队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旧址、宝塔山等红色文化圣地深入了解学习延安精神。延安革命纪念馆内的一张张泛黄的稿件,枣园旧址内邓颖超前辈用过的织布机,宝塔山上巍巍伫立的宝塔,使得实践队员体会到了中央及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这里是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是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他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代代相传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实践队员与革命老兵共同敬礼

 

正气存胸,公益随行

实践期间,实践队拍摄组图《春山故里·梦回延安》取材延安市八处红色景点,通过新老照片对比,见证延安在党的领导和延安精神指导下不断进取,旧貌换新颜。组图推送至网络平台,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为社会注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此外实践队员秉持着“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宗旨,利用行善app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暑期实践期间,实践队通过行走向慈善机构捐款1500余元。

本次暑期实践采取微博、微信等宣传平台进行实时报道,截止到发稿,实践队在建功立业等微信平台发布微信6条,在长安大学彩虹驿站微博发布15条微博。其中,微信获365备用微信转发2条,微博获365备用、延安青年、安塞共青团、洛川共青团、西安志愿者协会等微博平台转发与互动。延安市电视台《百姓关注》栏目、延安市委网站也对本次活动进了报道。

至此,长安大学赴延安暑期实践队“追寻传统文化瑰宝·公益伴我行”暑期实践圆满结束。“复兴中国梦,传承革命情,怀乡返故里,引梦回延安。”这段经历为实践队队员的成长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踏上返程,舍不下的是延安的传统文化;忘不掉的是延安的革命精神。实践队员多方面、成体系地了解了灿烂辉煌的陕北传统文化,明白了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参观红色景点,慰问老兵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延安精神所蕴含丰富内涵,延安精神是党的传家之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陕北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延安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以时代精神弘扬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丰富时代精神,对于坚定“文化立国”战略,弘扬时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梦”离不开中国风情也离不开中国信念。

关闭窗口